一、概述 在电厂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冷却水温度通常在20~42℃之间,这一温度范围特别有利微生物的生长,冷却水在冷却塔内的喷淋曝气过程中溶入了大量的氧气,为好氧细菌生长提供必要条件。冷却塔暴露在阳光下 ...
一、概述
在电厂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冷却水温度通常在20~42℃之间,这一温度范围特别有利微生物的生长,冷却水在冷却塔内的喷淋曝气过程中溶入了大量的氧气,为好氧细菌生长提供必要条件。冷却塔暴露在阳光下,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藻类大量繁殖。特别是每年的4~6月份入夏时节,因温度快速升高,循环水系统运行浓缩倍数较高,水质自身净化能力降低,极利于藻类微生物快速滋生、并容易成失控性大量繁殖。 有机物的形成和微生物的生长有密切关系,因为微生物在成长和繁殖的过程中会放出黏液,这些黏液将水中的粘泥和植物残骸粘附在一起形成绿色的粘垢,粘附在循环水系统中。 二、产生问题
菌藻类大量滋生繁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产生大量微生物粘泥,使水质浊度升高,在换热设备低流速区如封头、列管、填料等处积聚粘泥,造成堵塞、淤积等现象,影响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冷却设备的冷却效率。 (二)菌藻微生物在自身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各种类型酸性物质,引起系统设备的酸性腐蚀。 (三)微生物粘泥在金属设备表面不均匀沉积,会因氧浓差形成电池效应,引起垢下腐蚀。 (四)凉水塔壁及支柱及部分设备长满青苔,布满藻类粘泥,使循环水水质严重恶化。 在菌藻微生物快速滋生繁殖时,进行有效杀灭控制和干预,并改变其生存环境,是循环水系统进行杀菌灭藻处理的关键。 所以,电厂循环水处理主要包括缓蚀阻垢处理和杀菌灭藻、粘泥剥离处理。 三、处理方法
循环水系统的杀菌控制最好是氧化性杀菌剂与非氧化性杀菌剂交替使用,防止微生物产生抗药性。氧化性杀菌剂用量低,杀菌快。非氧化性杀菌剂一般含表面活性剂,除具有杀菌作用,还可剥离在设备表面已形成的少量微生物黏泥。粘泥剥离剂将残留的菌藻黏泥继续杀灭剥离,并将杀菌剥离的产物尽快排出系统,以达到长期有效控制的目的 四、药剂简介
(一)氧化性杀菌剂
氧化性杀菌剂具有强烈氧化性,通过与细菌体内代谢酶发生氧化作用,而达到快速强力杀菌目的,如卤素中的氯、溴以及溴、氯的化合物(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氯化异氰尿酸、卤化海因等)、臭氧、过氧化氢、过氧乙酸。 本次杀菌灭藻方案选用的氧化性杀菌灭藻剂CS8011和氧化性杀菌灭藻剂CS8012均属于氧化性杀菌剂,杀灭青苔菌藻和粘泥表面及浅层的活性生物,并利用药剂的残留性继续抑制菌藻类滋生复苏; (二)非氧化性杀菌剂
非氧化性杀菌剂是以致毒剂的方式作用于微生物的特殊部位,从而破坏微生物的细胞或者生命部位而达到杀菌效果。目前我国应用于水处理系统中的非氧化性杀菌剂主要有氯酚类、醛类、季铵盐类、季磷盐类、异噻唑啉酮类等。 因贵公司后续生产使用循环水,要求循环水不能有太多泡沫。因此本次杀菌灭藻方案选用的非氧化性杀菌剂CS8021。 (三)粘泥剥离剂
非氧化性杀菌剂利用抑制蛋白质合成,使细菌蛋白质凝固死亡和吸附在细胞壁上,控制细胞原生质膜渗透性使细胞死亡的特性,可有效杀灭好气菌,厌气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并可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分散和剥离生物粘泥。 投加完杀菌灭藻剂后,然后再根据杀菌情况补充投入粘泥剥离剂CS8041,将残留的菌藻黏泥继续杀灭剥离,并将杀菌剥离的产物尽快排出系统,以达到长期有效控制的目的。 五、加药量计算
加药量Gs(kg)=(V×Cs)/1000 其中: Cs —— 杀菌灭藻剂(粘泥剥离剂)加药量,kg; V —— 系统保有水量,m3; Cs —— 加入药剂浓度,mg/L 。 当杀菌灭藻时可降至最低安全不影响生产的水位,若无法降低水位时,即根据最大保有水量计算。 六、具体加药量
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和作用效果等状况,不建议贵公司采用连续投加氧化性杀菌灭藻剂CS8011,保证余氯含量控制在0.1~0.5mg/L的方法,建议采用冲击性投加进行杀菌灭藻。 (一)氧化性杀菌灭藻剂的投加
1、冲击性投加氧化性杀菌灭藻剂CS8011时,建议投加浓度为200mg/l; 2、冲击性投加氧化性杀菌灭藻剂CS8012时(理化指标如下),建议投加浓度为50mg/l; 视循环水系统菌藻滋生、粘泥附着等状况,一般年投加氧化性杀菌灭藻在12次左右。 氧化性杀菌灭藻剂CS8012理化指标
(二)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剂的投加
冲击性投加非氧化性杀菌剂CS8021时(理化指标如下),建议投加浓度为25mg/l; 视循环水系统菌藻滋生、粘泥附着等状况,一般年投加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在12次左右。 非氧化性杀菌剂CS8021理化指标要
(三)粘泥剥离剂的投加
冲击性投加粘泥剥离剂CS8041时(理化指标如下),建议投加浓度为200mg/l; 视循环水系统菌藻滋生、粘泥附着等状况,一般年投加粘泥剥离剂在6次左右。 粘泥剥离剂的理化指标如下:
|